無論出海賣家們是在亞馬遜、Shopify 還是 TikTok Shop 賺到第一桶金,只要把錢收進美國公司賬戶、走 Stripe/PayPal、拿到 1099-K,報稅與合規(guī)就不再是「年底再說」的事情了。
而對于很多賣家而言,美國稅務最大的「雷點」不在于稅率,反倒是藏在日常賬務當中:平臺費、廣告投放、倉儲與頭程/尾程物流、退貨與賠付、網紅傭金、匯兌差額、庫存與售后成本……
如果一開始就沒把這些按「稅表邏輯」分類管理,到了報稅季很可能只能「臨時抱佛腳」。
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?
其實,站在美國國稅局IRS的角度來看,他們并不在意公司內部對收入、費用是如何定義的,他們只在乎公司是否在稅表內以特定類別報告收入和費用。
舉個例子——
- 獨資企業(yè)在填寫1040表附表C時,需要列出一些可扣除項目,如廣告費、法律費、租金、公用事業(yè)費用和工資等;
- 合伙企業(yè)要求使用1065表,C公司則要求使用1120表。這些表格雖然欄目編號不同,但所要求的分類大致相同。
如果公司沒有準確地分類這些費用,那么年終時財務就需要進行比較繁瑣的調整。
因此,在美國公司著手建立收入和銷售成本COGS賬戶時,就應該提前做好規(guī)劃。
在賬戶頂部,應該包括以下科目:
? 收入賬戶:銷售/收入、退貨折扣、其他收入。
? 銷售成本:采購、直接人工、材料與供應、期末庫存。
這種結構直接對應大多數(shù) IRS 表格中的「總收入」和「銷售成本」欄目。
而創(chuàng)建具體的科目時,建議參考公司使用的報稅表格。
假如賣家填寫的是1040表的附表C,則可能會包含以下內容:
? 廣告與營銷
? 車輛與卡車費用
? 傭金與費用
? 合同勞務/專業(yè)費用
? 折舊與攤銷
? 員工福利
? 保險
? 利息
? 法律與專業(yè)費用
? 辦公費用與辦公用品
? 租賃或租金
? 修理與維護
? 工資與薪金
? 稅務與許可證
? 差旅
? 餐費
? 公用事業(yè)費用
? 其他費用(這是一個通用類別,不要過度使用)
1. 將費用歸為「雜項」
把太多費用歸為「雜項」,會導致無法準確跟蹤扣除項。
同時,這會導致會計師需花費額外的時間,去理清哪些費用應該歸在哪個類別,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。
2. 過度細分
另一方面,將每一項開支拆分得過于細致,同樣會產生混亂和復雜。
過于細分的會計科目會使得報表很難閱讀,還可能拖慢工作進度。
3. 忽視隨著業(yè)務發(fā)展更新會計科目
當業(yè)務發(fā)展到需要雇傭員工、承擔債務,甚至是在美國有庫存時,原本適用的會計科目表可能不再適用。
封面來源/圖蟲創(chuàng)意
(來源:艾凡咨詢公眾號)
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!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,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。?
收錄于以下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