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個冷飯:
Amazon平臺政策的縮緊,美國站嚴格把關、取消buybox、整頓免費送樣測評的review、歐洲站嚴把VAT關、加強新老賬號的重新審核等等
一個故事:
近期在和同行溝通,給我講了個“割韭菜”的故事:上半年大批量招商,導致良莠不齊,然后平臺需要保證消費者利益的基礎上,進行對賣家審核,正如割韭菜,不整齊了,割一下,就可以將那些基礎差的剔除。
一種現(xiàn)象:
“浮躁”“跟風”是目前在圈子內小編遇到最多的現(xiàn)象:選品跟著大賣走;市場跟著大賣走;營銷跟著大賣走;選平臺跟著大賣走……
資金流在哪里?核心資源是什么?階段不一樣,問題不一樣,如何找到自己的破局點很重要。如何克服浮躁沉下心來認真做一些事,理清自己的優(yōu)勢和不足,也許是很多賣家應該認真考慮的一個問題;當然今天的重點是和大家聊一下,近期一些大賣朋友遇到的一個雷區(qū),而這個雷區(qū)在前幾年也有發(fā)生過,手段越來越厲害,使得身邊不斷有一些大賣家中招,而這些雷區(qū)是否對我們有借鑒的意義呢?
【事件1】賣家A是06年開始從事eBay業(yè)務,2015年遇到Paypal釣魚事件,客戶通過咨詢說自己需要一批帶某個牌子logo的產品,咨詢賣家A是否有或者弄的到;A的客服回答可以有,然后客戶會讓A提供Paypal的賬號(會讓你提供多個付款賬戶),然后隔天你就會受到相關律師信件,paypal賬戶被凍結。賣家A在這次事件中損失3.5萬美元。
【事件2】賣家B是09年開始做eBay和獨立站,2016年受到律師信件,說他的獨立站的產品上某個圖案是一個是某個大品牌的商標,同時paypal賬戶被凍結。
而同樣是在2016年,身邊認識的百萬級別的買家中,就有好幾個遇到這樣的侵權事件,然后paypal賬號被凍結的。而據(jù)小編得到的消息,如果賣家應訴,那么就要經(jīng)歷長期的官司,而海外的律師費用昂貴,一般的賣家不愿耗;如果不應訴,paypal中50%的款項將作為補償金,被強制扣款;一些大品牌一般都有將打假外包給專業(yè)的打假律師團隊,這這些打假律師就在市場上尋找各種侵權的賣家發(fā)送律師函投訴。而小編在一些Q群中也發(fā)現(xiàn)很多賣家近期都遇到了這個問題:
總結一下上述兩個事件,其實歸納為核心的問題就是侵權的問題,而大部分國內賣家對于知識產權并不是很了解,開發(fā)產品的思路來源于熱銷或者一些國外的網(wǎng)站,而往往這些產品都被注冊了相關商標、專利或者版權;以電影的一些素材為例,很多人會將一些卡通形象如小黃人等印到產品上,用來吸引粉絲群體的購買,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帶來的潛在侵權風險是非常大的,往往可能造成你辛苦經(jīng)營的賬號直接被封。而這種case經(jīng)常發(fā)生在手機殼、汽配產品、服裝產品等這些類目上。小編特意從網(wǎng)上搜索了一下“出口侵權”,發(fā)現(xiàn)早在2002年人民網(wǎng)就開始關于出口侵權的報道,而那時候的出口侵權更多的是對于一些工廠型的企業(yè)侵權國內國際的大牌,而隨著電商的發(fā)展,這種侵權可能有以前的“主動”侵權變?yōu)椤氨粍忧謾唷?,往往在你都無意識的情況下,你就對一個大品牌侵權了,而規(guī)避這類型雷區(qū)的主要點就是需要提升自己對知識產權的了解,以及總結前輩們的經(jīng)驗。